急性胆管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体寄生虫蠕虫吸虫
TUhjnbcbe - 2021/12/18 17:52:00
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43.html

蠕虫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因其借助肌肉收缩而作蠕动壮运动而称为蠕虫。

在人体寄生的蠕虫主要分为?线虫、吸虫、绦虫?。吸虫纲下又分单殖目、盾殖目、复殖目,而可寄生人体的吸虫均为复殖目。

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多见的几种复殖目吸虫。

一、??华支睾吸虫(肝吸虫??)1.形态:

①成虫:葵花籽状,背腹扁平。大小(27~35)微米×(12~20)微米。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

?雌雄同体。虫体后1/3处有一对分枝状的睾丸。

②虫卵:芝麻状,一端有卵盖,卵盖周围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疣状突起。

?内含毛蚴。

是最小的一种蠕虫卵

?(华支睾吸虫虫卵,标本卵盖脱落)

2.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人主要是通过生食被感染的淡水鱼虾而被感染。

囊蚴在消化液的左右下,在十二指肠处从囊内脱出,沿胆总管逆行至肝内胆管寄生。

人在感染后一个月左右方能在粪便中检测到虫卵。

3.致病

寄生在肝胆管中的肝吸虫,可由机械作用、分泌物、代谢产物刺激导致胆管出现炎症反应、超敏反应,甚至可诱发胆管癌症。严重感染时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萎缩变性、最终引起胆汁性肝硬化。

并发症:胆囊炎、胆管炎(由于肝吸虫从肠道移行至肝胆管,故而可能将肠道细菌带入引发细菌感染)、胆结石、肝胆管梗阻。

临床表现: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消化道症状、肝区隐痛、肝肿大。

儿童、青少年感染者症状较为严重,死亡率较高,感染可导致发育不良。

4.检验

①病原学检测(金标准):粪检涂片法、集卵法、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检出率近似百分之百,但操作复杂,患者往往不接受)

②免疫学检查(辅助):ELISA、IHA、IFA③影像学检查(辅助):B超、CT5.流行状况

我国除宁夏、西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地区外,其余25个省份地区均有流行。各省市感染率如下。

其中朝鲜族因有生食鱼肉佐酒的习俗而为我国感染率最高的民族。而在其他有生食或半生食鱼虾的地区感染率也都较高。

该虫中间宿主目前发现第一中间宿主有10种(以豆螺为主)、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约有余种(小型淡水鱼感染较为严重),可为保虫宿主的哺乳动物约有30种,以猫、狗、猪最为常见。

①传染源:病人、带虫者、病畜

②传播途径:带有虫卵的粪便入水,感染淡水鱼虾,人群中有生食淡水鱼虾的习惯而导致感染。

③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6.防治

加强粪便管理,防治带虫卵的粪便入水。

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不吃生、半生食物。不用同一菜板、菜刀处理生食、熟食,避免囊蚴污染熟食。

不用生鱼虾喂猫狗、加强猪粪管理。

螺密度大时考虑灭螺。

?二、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1.形态

①成虫:?虫体肥厚,活体暗红色,背凸腹平,形似*豆瓣。雌雄同体,口吸盘腹吸盘大小相近。子宫卵巢并列与腹吸盘后,睾丸2个分布于虫体后1/3处。

②虫卵:金*色,椭圆形。卵壳厚薄不均,后端增厚明显。前段有扁平卵盖

内含一个卵细胞与10多个卵*细胞

2.生活史

当含有囊蚴的蟹肉或喇蛄肉被人吞噬后,在小肠孵化出童虫,后而体内移行到肺部,以虫囊形式寄生在肺部,一个虫囊里约有1-2个童虫或成虫。当虫囊破损时且与支气管有开口时,虫卵可随痰液排出体外,若吞下则随粪便排出。

多种肉食哺乳动物都可为其终宿主。

3.致病

致病主要是是由于童虫的体内移行和成虫寄居引起。

①脓肿期:由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可继发感染。病变处呈洞穴样,内含血液和虫体。而后病灶四周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薄膜状囊肿壁。

②囊肿期:由于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死亡、崩解、液化,使囊肿周围形成赤褐色果酱样液体。镜下检查可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大量虫卵。

③纤维瘢痕期:由于虫体死亡或转移到他处,囊肿内容物由支气管吸收或排出,囊肿内肉芽组织填充,继而纤维化形成瘢痕。

临床表现及分型: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升高20-40%)

①胸肺型(最常见):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痰中常见虫卵。

②腹肝型:腹痛、腹泻、血便、肝功能紊乱症状、肝大。

③皮下型:游走性包块,其下可检出成虫或虫卵。

④脑脊髓型:多见于青少年,常合并其他部位病变。为颅内占位性病变。

⑤亚临床型:症状轻微,血清学检验阳性。为轻度感染者或虫体已消失的感染者。

4.检验

①病原学检查(金标准):痰液(加入4%氢氧化钠)、粪便或者皮下包块中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②免疫学检查:适用于普查初筛。假阳性假阴性率较高。普遍使用ELISA

③影像学检查(适用于脑、肺型患者):X线、CT

5.流行状况

主要分布在亚洲国家,以我国为主。我国除*、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古外均有报道。全国阳性率为1.71%。

①传染源:病人、病畜、带虫者

②传播途径:经口感染,主要是生吃或半生吃喇蛄、溪蟹而被感染。

③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6.防治

加强粪便管理,防治污染淡水。

改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不吃生食、不饮生水、熟食生食不混装。

三、血吸虫(裂体吸虫)

(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流行,本文介绍的即是这种)

1.形态

①成虫:

雌雄异体(吸虫中唯一雌雄异体)

雄虫呈乳白色,雌虫因其肠管内多含有红细胞消化后的残留物质故多呈灰褐色。雄虫较粗壮,雌虫较细长。雄虫腹吸盘下有一抱雌沟、雌虫常居与抱雌沟内,与雄虫呈合抱状态。

?雌雄虫若不合抱则不能发育为成虫而只能停留在童虫状态,这是一种低级的雌雄异体形态。

②虫卵:

大小比受精蛔虫卵稍大。淡*色、椭圆形、卵壳厚薄均匀,无卵盖,卵壳一侧有一点逗样侧棘。内含一成熟毛蚴。

③毛蚴:梨状,周身纤毛。具有向上性、向光性、做快速直线运动

④胞蚴:无性繁殖阶段

④尾蚴:感染阶段。头部尾部连接处脆弱,头部侵入后与尾部脱离,头部有钻腺分泌溶组织蛋白酶帮助其侵入皮肤。具有向光性、向温性2.生活史

中间宿主只有钉螺,我国最主要的保虫宿主是耕牛。

人通过接触疫水,被水中的尾蚴侵入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尾蚴主要聚集在水面。

侵入皮肤3h后童虫进入血液循环,七天后移行到肺部。最后到达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从尾蚴钻入皮肤到发育为成虫需要24天,此时开始产卵。初产卵到发育为成熟卵需要11天,成熟卵变为死亡卵也需要11天。故感染血吸虫后最少需要35天才能在粪便中检查到虫卵。服药治疗后的22天内都可以查到虫卵。

日本血吸虫的寿命约为4-5年。

3.致病

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均可造成损害。

①尾蚴:钻入皮肤引起尾蚴性皮炎,侵入部出现瘙痒的小丘疹。多次感染后可加重出现水肿、红斑。与一型(速发型)、四型(迟发型)超敏反应有关。

②童虫:体内移行造成机械性损伤。造成患者背痛、咳嗽、食欲减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成虫:成虫寄生与肠系膜静脉中,以红细胞、单糖为食。由于其代谢产物、分泌产物而引起静脉内膜炎,三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④虫卵

虫卵沉积在肝脏和肠壁上,成熟虫卵中的毛蚴分泌SEA(可溶性虫卵抗原),引起四型超敏反应,形成虫卵肉芽肿。虫卵肉芽肿可导致肝、肠纤维化。进而导致门脉高压、腹水、肠梗阻等。

虫卵被坏死肠壁组织包裹可脱落经过粪便排出体外。

临床分型:

①急性血吸虫病: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出现恶心、呕吐、血便、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②慢性血吸虫病:急性期症状消失后未经病原治疗的病人/反复轻度感染者。分为隐隐匿性和有症状两种。隐匿型肝功能正常,可有轻度肝脾肿大。有症状者多为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

③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硬化后的门脉高压症/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人。

④异位血吸虫病:重度感染时可出现异位寄生,常见部位为肺、脑。

4.检测

①病原学诊断:

⑴粪检:尼龙绢筛集卵法、直接涂片法、毛蚴孵化法

⑵组织活检:直肠镜活检

②免疫学检测:

环卵沉淀试验(COPT)、循环抗体检测、

间接血凝实验

5.流行

全世界流行,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主要分布在南方省份。目前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四川、湖北流行。

①传染源:病人、病畜(患病耕牛为主)、带虫者

②传播途径:接触疫水是其传播的唯一途径

③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6.防治

加强粪便管理,禁止新鲜粪便入水。

定期检查钉螺密度,适时开展消杀。

加强个人防护,接触水源时穿戴防护用具,涂抹药剂防护。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减少重要保虫宿主耕牛的使用。

加强宣传教育。

参考书目:

《人体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第九版

《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中国血吸虫防治杂志

《我国华支睾吸虫流行现状》海南医学院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体寄生虫蠕虫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