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二、甲肝是怎样传播的?
甲肝是我国最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即未受感染者摄入了由病*携带者的粪便污染过的食物或水,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或血传播。水源性疾病疫情并不常见,往往与受污水污染过或处理不当的水有联系。人与人之间偶尔接触不会传播此病*,但与感染者密切身体接触则可能会受感染。血液途径的传播方式有使用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以及其他不安全注射行为等。
三、怎样预防甲肝?
改善环境卫生、保障食品安全和接种疫苗是抵御该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一)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要用新鲜粪便下田,不要在河、塘内洗甲肝病人的衣物等。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生吃瓜果要洗净。
(二)注意个人卫生。用肥皂流动水洗双手、特别是餐前便后。餐具、橱具、盛装生、熟食品的器具及其它物品表面可用含氯消*剂浸泡或擦拭,做好食具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三)及时接种疫苗。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力武器,大力宣传,积极推动甲肝疫苗接种工作可有力增强人群的甲肝免疫水平,减少易感人群数量。在甲型肝炎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婴、幼儿、学龄儿童和血清甲肝抗体阴性者)均可接种甲肝疫苗进行主动免疫。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过的人可接种人血丙种球蛋白和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以防止发病。
国家已将甲肝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凡适龄儿童都应及时接种。
正确的接种时间是在孩子满1岁半时接种1针甲肝减*活疫苗;或是孩子满1岁半时接种第1针甲肝灭活疫苗,2岁-2岁半时再接种第2针甲肝灭活疫苗,2针间隔≥6个月。
一、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HBV)引起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乙肝易转变为慢性肝炎、病程迁延,甚至引起肝硬化及肝癌。它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很高。全世界估计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2.4亿多人患有慢性(长期)肝脏感染疾病,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肝。慢性HBV感染的发生与感染年龄有关。在1岁以内感染的婴儿中,约90%的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在1~4岁感染的儿童中,20%~50%可发展为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发展为慢性感染的比例不足10%。在慢性HBV感染者中,有15%~25%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过早死亡。在世界范围内,约80%的肝细胞癌病例由HBV感染造成。
二、乙肝是怎样传播的?
HBV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患乙肝的母亲可在分娩前28周至婴儿出生后的6周将病*传给婴儿,是新生儿及婴儿感染乙肝的重要途径。年龄越小感染乙肝病*后变成慢性携带的机率越大。
三、怎样预防乙肝?
(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品者等。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越早越好。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注射HBIG,剂量应≥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二)如何更好的切断传播途经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灸的针具),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防护(StandardPrecaution)原则,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性伙伴健康状况不明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以预防乙型肝炎及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
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ALT和AST,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
(四)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在诊断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时,应按规定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该3种标志物均阴性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来源:南充疾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