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管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案例分享张厂主任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
TUhjnbcbe - 2021/10/20 16:12:00
北京治疗严重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张厂

北医院

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师承博士后,临床博士后导师,入选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医师简介:

常年工作于临床一线,对于内科疑难杂症具有良好疗效。尤其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脂肪肝、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消化疾病的诊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周六上午(方庄院区名医堂);周二周五下午、周四上午(经开院区)

首诊:年1月5日

中年女性,49岁。

主诉:肝功异常近1年,伴关节不适数月。

患者年4月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具体不详),医院就诊均提示肝功能异常。年7月出现面色偏*,双手胀感,查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医院,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53U/L,谷草转氨酶53.7U/L,碱性磷酸酶U/L,谷氨酰转肽酶91U/L;抗核抗体谱+自身抗体谱示:AMA(+),AMA-M2(+),自诉风湿三项异常(具体不详),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病”,予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盐酸氨基葡萄糖片及白芍总苷胶囊,建议行肝穿刺检查(患者拒绝)。年12月开始出现手指关节变形、疼痛,伴晨僵,遂来诊。

刻下症:手指关节疼痛,伴晨僵,体力可,无皮肤瘙痒及*疸,纳可,口不苦,鼻干,时有胸闷气短,大便不成形、日1~2次,时有肠鸣,眠尚可,月经42岁无明显诱因而绝经,无轰热汗出,舌淡红、苔薄*不匀,脉细滑弦。

诊断:西医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病;

中医诊断:痹证、泄泻,肝脾肾不足、气血不畅、络脉痹阻。

治则:健脾补肾、通经活络、理气宽胸。

中药处方:炒白术18g,山药30g,桑枝30g,丝瓜络9g,片姜*9g,木瓜9g,伸筋草15g,生麦芽9g,炙甘草6g,瓜蒌皮15g,佛手9g

颗粒剂,14剂,水冲服,日1剂

西药:熊去氧胆酸胶囊0.25gpotid。

嘱忌食辛辣助热及生冷之品,适当活动,避风寒,畅情志。

二诊-1-19

时有嗳气,大便日1~3次,夜尿2~3次,左下腹偶有不适,余症、舌脉同前;-1-18查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上方去佛手、片姜*,加陈皮6g、郁金9g、红花9g、芡实30g、炮姜6g、菟丝子15g、乌药6g。11剂,服法同前。

三诊-1-30

手关节疼痛大减,晨僵缓解,胸闷好转,大便较前成形,日1次,肠鸣减轻,嗳气已不著,膝以下不适受凉为著,晚间时有舌痛,夜尿2次,脉细滑弦、尺弱,舌淡红、苔薄*,余症同前。

上方红花减量至6g,加丹参15g、怀牛膝30g、桑寄生30g。13剂,服法同前。

四诊-2-13

手关节疼痛已不著,晨僵缓解,胸闷缓解,大便已成形,日1次,肠鸣减轻,晨起时有舌尖痛,左下腹不适缓解,余症、舌脉同前;-1-24查肝功能、血脂均未见明显异常,年2月肠镜未见明显异常。

上方去瓜蒌皮、郁金,加益智仁6g、连翘6g、淡竹叶9g、灯心草3g,炮姜加量至9g,14剂,服法同前。

五诊-2-27

诸症平稳,肠鸣已不著,晚间时有舌不适及腰痛,夜尿1~2次,余症、舌脉同前。

上方去连翘,炮姜减量至6g,加牡丹皮6g、续断18g。14剂,服法同前。

效不更方,后患者每半月左右复诊一次,至年5月中旬服药方案减为中药2日1剂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年8月复查生化全项及风湿三项均未见明显异常,诸症平稳。服药至年2月中旬,诸症平稳,自诉可慢跑8~10公里而无明显不适。此后因“新冠”疫情不便就诊而停药,电话随访称诸症平稳,仅偶有受凉后膝以下不适及大便不成形。

中医病因病机

患者中年女性,以手关节疼痛伴晨僵来诊,大便不成形亦为所苦,属于中医“痹证”、“泄泻”的范畴。本案六七之期天癸早竭,肝肾不足已久,来诊适逢七七之期,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气亏虚,《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脾虚水谷失运,一则清浊不分而便溏,二则湿邪与风寒邪气相合,阻于肢体经络,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痹证。患者医院,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已久。肝升气于左,肺降气于右;主气在肺,调气在肝,故而肝肺生理相关、病理相联。肝气不舒,肺气郁闭,肝肺气机失于宣达,发为胸闷气短,久则气郁化热,化燥伤阴,故而鼻干。其舌淡红苔薄*不匀,脉细滑弦亦为郁热兼虚之象。

治则治法分析

首诊治以健脾通络,兼以疏肝宣肺。炒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扶正补虚;桑枝、丝瓜络、片姜*、木瓜、伸筋草祛风通络、行气活血;生麦芽、佛手疏肝理气、消食健脾;瓜蒌皮理气宽胸。

二诊后寒湿渐祛,虑及郁热化燥之变,遂去辛温之品,活血之类温凉并用,并酌情加强行气以同调气血。邪气既已渐祛,遂酌加扶正补益药味,脾肾双补,兼顾肺脾气阴之不足。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现代认识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种,临床上以中年女性为多见,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典型症状表现为*疸、瘙痒、乏力等,因长期慢性胆汁淤积和进行性纤维化,最终可导致肝硬化。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首选口服熊去氧胆酸,但仍有约40%的患者对此应答不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可合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约有1.8%~5.6%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医认识

病名:本病的中医病名因临床症状的不同而各异,可见于*疸、鼓胀、积聚等疾病。

病因病机:既往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表明,肝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胃气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概其病机之要,随着疾病的进展,本病正虚邪实之势愈加明显:脾虚生湿,气郁化热,热灼津伤,湿热内蕴,络脉瘀阻,瘀热互结,阴精亏耗,最终阴损及阳。其中气郁化热、伤阴化燥是本病从临床前期到症状期进展的关键,脾气亏虚、肝肾阴虚贯穿始终。

病位:主要在肝、脾、肾,兼及他脏。

治则治法:健运脾气,补益肝肾,随证辅以理气清热、凉血活血等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优势

现代中医通过研究西医疾病在各个分期或阶段的中医病机,总结各时期的证素、证型,进而整体把握贯穿西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医核心病机,临证辨治“胸有定见”,也有利于预判病证的发展趋势,防止疾病的进展,有“既病防变”之意。

在运用中医药辨治内伤杂病时,由于大多病因病机复杂,病位多端,病性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久病者更是如此,因此把握核心病机、确立辨治层次尤为重要。本案辨治始终牢抓脾气亏虚、肝肾阴虚的核心病机,虑及心肝郁热、煎灼阴津的变化,故能把握正邪关系,用药层次渐进,养正徐图,渐积以谋胜势,而收得良效。

(原文《中医药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一例》发表于《环球中医药》年4月第14卷第4期,有改动)

撰文:解进,张厂

审核:张厂

1
查看完整版本: 案例分享张厂主任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