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请问什么是胆结石?
胆结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胆石症,通常是指胆囊或者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一种疾病,说白了凡是胆道系统里胆汁流过的地方均可发生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道感染是属于常见的疾病。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和胆管炎。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还可能导致胆囊癌的发生,有报告此种胆囊癌的发生率可达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胆石症的发病率也随之逐渐增高。而说起胆石症的历史,其不可谓不长,在埃及的木乃伊(公元前-前)中便发现过胆囊结石,我国的马王堆汉墓中的女尸中也曾发现过胆结石。公元前4世纪之前,便已有关于胆石症的相关描述记载。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医疗文明的进步,胆石症的发生率和发现率也悄然而起,不容小觑。胆囊是一梨形的囊样器官,其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从肝门右端附近向前延伸至肝下缘。胆囊长约7-10cm,最宽处为3cm,容积约为30-50ml。
进出胆囊的管路叫做胆囊管,胆囊管长约2-3cm,其与肝总管汇合后继续下行形成胆总管。胆总管长约5-8cm,直径约3-6mm,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左侧,胆总管与胰管相遇,二者一起进入十二指肠肠壁并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其末端缩窄并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胆囊解剖图●
说白了就是胆囊位于肝脏的下方就好像是处于肝脏的怀抱之中一样,所以我们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另外胆道包括肝内和肝外两部分,肝内部分包括左、右肝管和密布于肝内的毛细胆管;肝外部分包括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和壶腹部。他们均是胆汁经过的管路,同时也是胆石容易停留或形成的地方,是理解胆石症的基础。
肝脏每天生成大约-ml胆汁,胆汁主要成分有水、电解质、胆汁酸盐、磷脂、胆固醇、胆红素等。其中胆红素是来自衰老红细胞的血红素的降解产物;而胆汁酸盐,即胆汁酸,它的生成能促进其他胆汁成分的分泌,特别是水和钠,另外它还可以分泌有潜在*性的化合物(如:胆红素、药物代谢产物等)以及溶解肠道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吸收。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在肝脏内,胆汁从肝内胆管流到近端肝管或肝总管。空腹时分泌的胆汁约50%从肝总管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其余胆汁则直接进入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形成的胆总管,所以空腹时几乎没有胆汁从肝脏排出。同时,胆囊会吸收胆汁中高达90%的水分,可见胆囊是一个起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的器官并不是主要生成胆汁的器官。胆汁又是怎么从胆囊排出的呢?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形成Vater壶腹进入十二指肠。在和胰管汇合前,胆总管逐渐变细,Oddi括约肌环绕胆总管和胰管,后两者又有自身的括约肌,因此胆汁通常不会逆流至胰管内。
因为人的进食是间断的,而胆汁在肝脏的产生是持续不断的,人体为了适应这一现象,最大限度利用胆汁的生理作用,在各个时段胆汁的流向是不一样的,进食后尤其是油腻食物后,胃肠激素的释放以及胆碱能神经的激活促使胆囊收缩,同时胆管括约肌舒张,可使约75%的胆囊内成分排入十二指肠,从而使食糜与胆汁混和,帮助食物尤其是脂肪的消化吸收。得胆结石得原因:
1.年龄:年龄越大,罹患胆结石的比例有升高的趋势。
2.肥胖:肥胖的人,胆汁中有较高的胆固醇浓度,而且胆固醇的分泌、合成也较高,所以容易罹患结石。
3.中年妇女:成年期以后的女性,一般比同年龄层的男性有较高的比例罹患胆结石。
4.多次怀孕的妇女:怀孕会让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另外怀孕时腹部压力增加,影响了胆囊,胆囊变大而且排空不完全,胆汁因此停留在胆囊内,这样增加了结石的发生。当然怀孕次数多的妇女发生的机会就再增加了。
5.饮食型态:卡路里较高、较油腻,及较甜的食物,都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
6.小肠疾病及胰脏疾病等引起:这样的疾病可能造成胆盐的消化吸收不良(胆盐是利用肝脏内的胆固醇制造的,通常到小肠时会再被回收、利用),所以胆固醇结石容易形成。
如果长期不吃早饭,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也容易形成胆结石。
本期给大家介绍了胆石症是
●正文结束●
患者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