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癌症”
溃疡性结肠炎
年8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因为身体状况恶化宣布辞职,罪魁祸首就是这个疾病: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典型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可伴腹痛、里急后重;重度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疲劳、体重下降。溃疡性结肠炎是一个慢性终身性的疾病,这也就是为什么被叫做“绿色癌症”。
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变累及范围广、反复发作病期长、发病年龄早、病情重,或者有结肠癌家族病史的患者,癌变的风险高,高达20-30%;其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会出现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和中*性巨结肠,死亡率高。
而经常高脂饮食,少食或不食新鲜的果蔬,口服避孕药以及工作和生活压力大都会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此外,在长期吸烟人群中,戒烟也会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
01
溃疡性结肠炎如何明确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缺乏金标准,在排除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病理组织学和影像学综合分析。
02
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概述
1、地理分布:亚洲地区发病率近30年来逐年增加。在我国,广州地区的发病最高,其次是香港和澳门。
2、人群分布:白种人较黑种人和*种人易发病;男女的发病率大致相等;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期30-40岁,第二个较小的高峰60-70岁;除了青年人和老年人,小儿的发病率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且溃疡性结肠炎的家族聚集现象明显,其中双生子患病率是一致性的。
3、发病部位: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各占1/3;
4、临床特性:初发型,慢性复发型和急性爆发型,约50%患者为慢性复发性,急性爆发型很少见。
03
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的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环境、遗传和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在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基础上,厌氧菌和大肠埃希菌增多,双歧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减少,肠道菌群丛驱动的肠粘膜免疫失衡,进而引起一系列的肠道慢性炎症反应和临床表现。
04
溃疡性结肠炎肠外表现
1、皮肤粘膜: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
2、眼部损害: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结膜炎、角膜炎等。
3、肝胆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脂肪肝及自身免疫性肝病。
4、骨关节系统:急性多关节炎,骶髂关节炎。
5、血栓栓塞性疾病:动静脉血栓。
05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粘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治疗药物: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
2、糖皮质激素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
日常保健:
1、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及水果
2、应避免软饮料、高糖饮食以及红肉
因此,如果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有专科医生为您做出专业的判断,制定出明确诊断、治疗以及随诊的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