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我缝被子,你和面。记住,干了就加水,稀了就掺面粉。
女:妈妈,面干了,揉不动。
母:加水加水。
女:妈妈,面太稀了。
母:掺面掺面。
女:妈妈,面又干了。
母:加水呀。
女:妈妈,面又稀了。
母:掺面呀……你怎么这么笨,太干就加水,太稀就掺面。
……
女:妈妈,盆里装不下了。
母:你这笨蛋,要不是我把自己缝在被子里了,就出来揍你!
这漫画的的确确是我小时候看过的,不知道有没有同龄人记得。反正当年我问我妈感想,宁波阿姆一句闲话“笨爹笨娘养出笨小*”,总结到位。
我是西医普外科医生出身,整整十年后才专攻乳腺疾病。在普外科做住院总的那些年,经常会遇到些肠癌肠梗阻、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例,既需要急诊手术,又需要术后抗炎等综合治疗,非常考验医者的综合素质。对于老年人肠癌肠梗阻肠破裂引起感染性腹膜炎,我当年还是诊治过一大批的,属于相当有经验,晋升副高也是写的相关文章。
从医生来讲,碰到两重感染(细菌+真菌)的病人,总是有些紧张——难治。人体内有很多寄生的“正常”细菌,常年群居在肠道内,这些细菌才是肠道的“管理者”,真菌是受细菌压制的。如果这些正常的细菌群落被破坏或者消灭(主要是抗生素),身体内部的微生物平衡就被打破了,容易引起真菌的大量繁殖。真菌感染,真是一件棘手的事。
有一次,某医药代表来介绍一种抗真菌的药物,非常好的药物。
药代:这是抗真菌的王牌!
秦:要真菌感染,好像不是很容易的。
药代:也蛮多的。
秦:除非体质很弱,基础太差,如果不是抗生素滥用,一般真菌感染比例不会很高的。
药代:我在XX医院的经验,抗生素用猛些,时间久些,真菌还是蛮多的。
秦:然后,用上这个?
药代:对,这个效果很好。预防性用药也行。
秦:预防性?免谈!有了真菌可以首选此药物。但是我首先不会滥用抗生素的。严格把控抗生素用药尺度,出现真菌感染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药物是为病人健康服务的,医者怎能先放火再救火。这不是草菅人命吗?当年看到有些同行对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都加量时,我无法(不敢)猜测是技术问题还是品德问题,或许还是我家老爷子的话更贴切——兼而有之吧。
插一句相关的话。我目前在门诊,对于初治的病人给予加号,对于外院已经手术过化疗过的病人不愿意给出加号,其实是不忍心让自己再伤心了。
中医治疗最讲究平衡,精髓其实是纠偏。每当我发现有些“偏”完全是人为的,是过度治疗引起的,我无法下手处方的。当然,我也承认是我的境界还不够高。就让我更多关心初治就来找我的病人吧,手术也罢,新辅也罢,术后辅助治疗也罢,我带领的中西医结合乳腺科,都会合理安排。
最近,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