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管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广东医师奖获得者杨扬牢记从医初心,全力守
TUhjnbcbe - 2021/3/9 0:38:00
从武汉返回已经好几个月,回忆起在武汉抗疫的日子,中山三院肝脏外科主任杨扬教授说:“作为医生,去武汉支援义不容辞,也让自己没有遗憾。”今年的中国医师节,他获评第二届广东医师奖。杨扬作为广东医师奖获奖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发言年正月十六,杨扬带领一支人的医疗队出征武汉,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房,在前线战斗了50余个昼夜。从医26年,他带领的团队已完成近例临床肝脏移植手术,并就我国肝移植的最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临床一线救治危重肝病患者的经历,练就了他的沉稳果敢、处事不惊,这也让他在武汉充满未知的前线,成为团队的“定心丸”。在他的带领下,中山三院的这支医疗队围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保持医疗队员零感染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带队驰援武汉,创重型/危重型患者病死率新低2月8日,在接到国家卫健委紧急通知后,杨扬把刚刚做完一场大手术的父亲托付给家人,主动请缨,24小时内率人医护团队飞抵武汉。面对未知的病*、陌生的工作环境,如何从零开始让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高效运转,成为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他马上召集团队骨干成员搭建了医疗护理、院感防控、后勤保障、对外联络等多个小组,开始了“一芯四核”的高效作战,并明确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的工作目标。团队在抵达48小时内,已经制定出了救治流程指引、感控规定和应急预案等多项管理制度,病区50张病床全部收满,来自中山三院多个学科的团队很快找到了主场作战的节奏。杨扬(左三)在武汉率医疗队开展MDT讨论作为这个团队的指挥官,杨扬所要面对的压力不可谓不大。抵达武汉的72个小时里,他只睡了不到10个小时,协调改善队员生活条件、筹措物资,以全力救治患者。在前线战斗的50天里,每天他都准时出现在隔离病区,和医疗护理小组的同事们针对个体情况细致研究每位患者的救治方案,他带头深入一线查房,为患者送上希望,为团队注入信心。指挥官身先士卒,让团队的作战方向更加明确,脚下步伐也更加有力。杨扬(左一)在隔离病区带队查房高效的救治模式和团队管理,加上团队每位成员的努力和辛勤付出,中山三院医疗队充分展现了国家队水平。在武汉抗疫的50天,杨扬搭建的“多学科、立体、个体化综合救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医疗队负责的病区共收治90例患者,重型或危重型77例,平均年龄61.8岁,创下重型/危重型患者死亡率2.6%的新低。在救治大量患者的同时,团队保持零感染。医疗队医院光谷院区和国家卫健委指导组的高度认可,其创新并实施的救治模式获国家推广。隔离休整期间,杨扬牵头和三院的战友编写了《医院推荐救治重型/危重型COVID-19方案》《医院推荐重型/危重型COVID-19整体护理方案》《医院推荐防控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方案》,三篇文章均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系统化的救治方案供全社会参考借鉴,以造福更多患者。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肝移植患者生存质量守护患者,这是杨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让他深知,只有开展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更好地守护患者。肝移植被公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我国肝移植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但之后发展缓慢直至停滞,到90年代掀起第二次浪潮。再次起步之初,肝移植手术面临手术创伤巨大、围手术期管理经验匮乏和死亡率高等众多难题。在国内肝移植第二次浪潮主要推动者之一陈规划教授的指导下,杨扬依托多学科合作的移植团队,以“提高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疗效”为主线,针对我国肝移植不同发展阶段影响肝移植疗效的最主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杨扬(右一)率团队开会讨论早期,为了提高患者良性肝病移植术后生存率,他和团队成员们致力于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完善术后并发症防治体系,牵头制定了“中国大陆地区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重症肝炎肝移植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共识”等多个专家共识,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提高到90%以上,良性重症肝病肝移植的5年生存率从低于50%提高到近80%。肝癌肝移植占我国肝移植总数的40%以上,针对肝癌患者移植后复发的问题,团队系统研究了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规律,牵头制定了“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综合防治策略”,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临床措施,将肝癌肝移植受者的5年生存率从49.8%提高到60%以上。肝移植技术日趋成熟后,团队开始率先利用前沿的干细胞技术成功治疗肝移植术后激素抵抗性排斥反应和缺血性胆管炎等并发症。作为负责人,牵头获批广州市首个“干细胞技术临床转化基地”,年成为国家卫计委首批30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之一,为干细胞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成熟的成人肝脏移植基础上,他还带领团队完善了儿童肝移植技术体系,打造了华南最大的儿童肝脏移植中心,华南地区近90%的儿童肝移植均由他所在的团队完成。为解决儿童肝移植的供肝问题,着力进行了劈离式肝移植的技术体系创新。保持了国内最小年龄(25)天供肝(g)的全肝肝移植、国内首例儿童供肝“一肝两受”劈离减体积儿童肝移植、国内最大年龄差受体劈离式肝移植(72岁)等多项记录。劈离式肝移植日趋成熟,成为国内劈离式肝移植术式应用最多的中心。并牵头组织编写了的国内首部“劈离式肝移植专家共识”,有力地推动了儿童肝移植的创新与发展。为了解决肝移植手术中最关键的供肝保存和来源问题,他带领团队研究如何改进器官保存,让更多生命的无私捐献可以跑赢时间;研究移植领域最前沿的问题,如异种移植和利用干细胞技术的人工器官研发,为器官的来源问题找到最有突破性的出路。杨扬主刀开展肝移植手术多年间,他以第一/共一、通迅/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BritishMedicalJournal,AdvancedScience,Hepatology,ClinicalCancerResearch等知名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7项、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等课题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为肝移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年轻人,打造最强移植战队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的力量无穷。杨扬想方设法为团队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争取机会。他针对个人特点为团队成员明确发展方向、精心培养。他的努力换来了人才梯队结构的不断完善,赋予了团队蓬勃的生命力。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了推动国内肝移植事业不断发展,他成功创建了广东省移植医学工程实验室,并担任《器官移植》副总编辑、《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和《肝脏研究(英文)》的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在他的努力下,三本专业学术期刊均获得长足发展,《器官移植》杂志和《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器官移植》杂志还同时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肝脏研究(英文)》于年在全国近百家申办单位中脱颖而出,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六部门联合组织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支持,被多个重要的国际数据库收录。三本专业学术期刊作为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力地提升了我院肝脏病学科和器官移植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推动了我院肝脏病大平台的建设。他还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肝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和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依托这些专业期刊杂志和医学会等平台,他不断推广肝移植新技术和新理念,以提升我国肝移植国际影响力。作为执行主席,团队连续举办了十余期肝脏移植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羊城国际肝脏移植论坛”,指导国内半数以上具有肝移植资质的单位开展临床肝脏移植。年,他所带领的肝脏移植中心经由国家卫健委批准为国家肝脏移植医师培训基地,将进一步推动肝脏移植基础与转化研究平台的建设,及高层次肝脏移植专业人员的培养。杨扬与中山三院荣誉院长、国内肝移植第二次浪潮主要推动者之一陈规划教授出席肝脏移植高峰论坛目前,从前线返回的杨扬再次回归到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在手术台上救治患者、与团队成员商讨最新研究进展、指导学生、医院二期建设……杨扬说:“要守护好患者,每一项工作都十分重要,必须全力以赴做好。感谢团队每位成员的辛勤付出。”

杨扬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院长助理、肝脏外科主任主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移植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肝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移植医学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杂志》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器官移植》副总编辑;《LiverResearch》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

供稿:*委宣传科

编辑:叶张翔

初审:甄晓洲

审核:周晋安

审定发布:丘国新戎利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医师奖获得者杨扬牢记从医初心,全力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