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会议报道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 [复制链接]

1#

4月24日,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学术年会进入第二天,由于疫情原因,此次会议线上举办,在特殊时期我们仍不忘初心,与各位专家和同道一起,为促进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学术交流和发展在云端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当天的会议分为关节病型银屑病、特应性皮炎中医、特应性皮炎西医、中医治疗皮肤病适宜技术推广大会拔罐专场与火针专场(理论)、中医治疗皮肤病适宜技术推广大会拔罐专场与火针专场(实操)、脓疱型银屑病、皮肤外科、甲病多个部分。

关节病型银屑病专场由来自同济医院的顾*教授主持,顾*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关节病型银屑病的诊疗现状,并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疾病为导向、皮肤科医生为主导及多学科医生共同参与治疗的诊疗方式。上半场以关节病型银屑病的诊断为主题展开分享与讨论。开医院的毕新岭教授带来“PsA诊断/分类标准及评估”。毕新岭教授从Ps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入手,分析了PsA的诊断难点与要求,进一步介绍了PsA分类标准的发展与完善,提出对于PsA患者的病情及治疗反应的评估方面应给予重视,在诊疗过程中需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由医院/同医院的郭乐杭教授带来“银屑病相关关节病变的超声诊断”。郭乐杭教授指出中国银屑病患者的PsA未诊断率高、漏诊的主要原因是附着点炎诊断过程中被低估,建议银屑病患者接受超声检查,目的是发现亚临床状态的附着点炎,启动无症状患者的CASPAR评分。全面深入的解读了附着点炎的超声图像,并与其他类型关节炎的超声图像进行了鉴别诊断,提出适合银屑病患者的超声筛查方案。由来自同济医院的顾*教授分享了“乌司奴单抗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治疗意义”,顾教授介绍了靶向IL12/IL23的乌司奴单抗在中国进行的三期临床实验结果,结果显示乌司奴单抗可改善患者皮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疗效持久,建议按照适应症合理使用生物制剂。由来自上海医院的岳涛教授带来“银屑病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岳涛教授从PsA的常见及特殊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DMARDs治疗进展方面详细介绍了PsA与其他类型脊柱关节病的共性和特性,为临床辨别和诊断PsA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由来自上海医院的孙红梅教授带来“银屑病关节炎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孙红梅教授分析了PsA早期诊断与治疗较为困难的原因,介绍了PsA的影像学征象并与其他骨关节炎的临床及影像表现进行鉴别,提出影像学检查可以协助PsA的临床诊断。

由来自咏柳科技的*沛总监带来“数字化评估工具赋能PSA专科建设”,*沛提出PsA由于其复杂性需要早期筛查、规范评估、多学科协作诊疗。临床上,PsA关节功能常见评估工具的使用较为繁琐,因此PsA专病数字化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便于临床医生对PsA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与管理。

下半场聚焦于关节病型银屑病的治疗方面。

首先由来自同济医院的顾*教授进行诺华卫星会“先发制人-银屑病合并共病早期干预的必要性”,顾*教授指出银屑病患者除了皮肤症状外,还可能伴发其他系统的共病,其中关节损害是银屑病常见的并发症。共同涉及的炎症因子可能提供了银屑病及其常见共病的相关性,靶向IL-17A司库奇尤单抗可在银屑病及其共病的管理中实现全面控炎的治疗效果。由医院的孙青教授带来“银屑病关节炎与共病”,孙青教授从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MIDs)角度对PsA及共病提出了新的看法,由于系统性炎症的发生,银屑病关节炎患者较一般人群有更高的共病患病率,其与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等密切相关。建议银屑病患者每一次就诊都应进行PsA筛查,对于确诊的PsA患者,除了应考虑到肌肉骨骼的表现之外,也应考虑到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抑郁等共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多学科联合诊治。由来自浙江大医院的满孝勇教授带来“银屑病关节炎的治疗”,满教授从PsA的发病机制入手,系统地介绍了PsA现有的治疗方式和手段,以及各种治疗在临床的应用情况。针对PsA患者出现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药物调整和选择。由来医院的戴生明教授带来“银屑病关节炎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进展”,戴教授主要聚焦于小分子靶向药JAK抑制剂及PDE4抑制剂,从其作用机制入手,介绍了小分子靶向药物在PsA治疗过程中应用及疗效。建议评估PsA患者的皮疹和关节炎情况后,根据药物疗效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专场的最后,由来自同济医院的于倩博士带来“PsA-MDT的体系化建设——来自上海十院的探索”。于倩博士指出PsA由于其临床表现的特殊性会导致诊断的延迟、甚至漏诊,加剧患者长期预后不良。早期诊断、规范评估对PsA患者的管理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PsA由于共病多发,多学科协作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疾病的评估与治疗,这也是PsA-MDT体系化建设的初衷。于倩博士分享了十院的PsA-MDT的体系建设、诊疗策略以及投入使用的数字化病程管理体系。十院对于PsA-MDT的体系化建设的探索,为PsA的治疗开启了新的时代。

AD中医专医院的刁庆春教授主持。

医院的莫秀梅教授带来“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证据”。莫秀梅教授分析了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提出中医药治疗AD也需要根据古今中外中医药临床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循证评价。对AD中医古籍研究证据和现代文献研究证据进行总结发现中医药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与现代医学的发病及治疗理念有相通之处,一些代表性方药及中医疗法对AD有良好的疗效和潜在的研究价值。

由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周冬梅教授带来“中医对婴幼儿特应性皮炎的认识及治疗”,周冬梅教授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面对婴儿期奶癣、儿童期四弯风的中医诊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分享了AD治疗中医方案的专家共识和部分知名中医药专家的辨治经验。

由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的李欣教授带来“中医对特应性皮炎特殊表现的认识及治疗”。李欣教授从辨皮损、辨部位、辨季节方面介绍了AD的中医辨证思路,并分享了传统辨证论治中AD的不同证候与治疗方式。并提出AD患者常常合并多系统共病,特别是特应性共病,在中医治疗时,需注意共病的辨别,并合理施治。

由来自*医院的刘朝霞教授带来“特应性皮炎中医外治及规范”,AD中医治疗可分为内治和外治,刘朝霞教授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对AD行药物外治和非药物疗法的制法用法及其功效,其优势在于辩证施治、内外治结合疗效好、见效快,医院推广运用。

专场最后,医院皮肤病研究所的刘德明教授带来“AD外用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体会”。刘德明教授从外用中药制剂的研发背景和思路入手,介绍了其根据临床需求研发的中医疗法。在中药研发的过程中,在中药里发现调控免疫炎症的活性小分子,并进行相应的药物筛选成为了主要的研究目标与方向。

AD西医专场由来医院的吴黎明教授主持,AD西医专场邀请了多位该领域的专业大咖进行多维度分享。由来医院的吴黎明教授带来“AD专科建设及相关分享-从GCP出发”,通过承接多个轻中重度特应性皮炎GCP项目,对特应性皮炎新型药物的机制、安全性和疗效等方面有了崭新的认识。吴黎明教授介绍了一些正在进行及已经完成的真实世界研究,包括生物制剂治疗患有AD的特殊人群的疗效,生物制剂治疗疗效和实验室指标变化相关性分析等,指出通过真实世界研究,可以进一步解决临床上与生物制剂治疗AD相关的问题和挑战,为AD的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由来自中国医院的宋坪教授带来“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思路”。宋坪教授从古代医家认识、近代医家认识、中医辩治新思来入手介绍了中医对于特应性皮炎辨证论治的发展,对AD中医的证候与辩治进行了总结与思考,指出在不同病期当使用适合的外治方剂、内外合治、随症治之,获取更好疗效。医院的陈柳青教授带来“容易误诊为AD的疾病”。陈柳青教授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特应性皮炎的皮疹分布及特点,指出特应性皮炎虽然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但是其临床症状及皮损形态多种多样,在临床中仍然需要进行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并对需要与AD进行鉴别的疾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来医院的吴黎明教授进行卫星会分享“度普利尤单抗在AD长期维持治疗中的地位”。度普利尤单抗作为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靶向IL4/IL13受体治疗AD的生物制剂,在AD治疗上成为了里程碑。吴黎明教授指出AD的长期控制由于系统性治疗安全性的问题,多采用按需、对症治疗的手段,无法有效抑制潜在炎症,导致疾病再次复发,长期控制、减少复发是AD的主要治疗目标,度普利尤单抗可作为长期控制中重度AD的药物选择。由来自中国医院的顾恒教授进行卫星会分享“外用激素在AD治疗中的选择与使用”,顾恒教授从特应性皮炎的基本治疗原则入手,提出外用药物治疗是治疗AD的主要手段,其中,外用糖皮质激素仍是我国治疗AD的一线药物,但是外用激素的使用依然面临着两大难题:激素滥用与激素恐惧,因此,应指导AD患者规范合理外用糖皮质激素,避免副作用。由医院/同医院的高芸璐教授进行卫星会分享“长治久安-特应性皮炎外用药物优化策略”。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亚临床炎症长期控制症状,高芸璐教授指出大部分AD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希望外用非激素药物来控制症状,PDE-4抑制剂是AD患者的良好选择。由医院/同医院的邹颖教授带来“特应性皮炎的生物靶向治疗临床进展”,邹颖教授指出超过一半的中重度AD患者病情控制不佳,临床上需要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来对AD患者进行长期控制,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临床治疗AD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选择。邹教授从AD发病机制入手,介绍了生物制剂与小分子靶向药物作用原理,并通过举例说明了生物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由来医院的刘苏俊教授带来“非激素外用抗炎药在特应性皮炎的应用”,刘苏俊教授提出外用非激素抗炎药在AD的长期治疗或敏感部位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对外用非激素抗炎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I、Crisaborole软膏、JAJ抑制剂在AD治疗中的方案与疗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医治疗皮肤病适宜技术推广大会上半场——“拔罐专场”由来自*医院的刘红霞教授主持。

由来自*医院皮肤科的刘红霞教授带来“拔罐疗法治疗皮肤病”。刘红霞教授从拔罐疗法的历史沿革入手,介绍了拔罐的概念、罐的种类和作用,分别讲解了留罐、走罐、闪罐等常用方法及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并结合案例说明了其临床应用情况。刘红霞教授指出,要注意规范操作和注意时长、力度等细节这两个技术要点,方可达到拔罐疗法满意疗效。

医院皮肤病院的闫小宁教授带来“拔罐疗法治疗荨麻疹”。闫小宁教授首先进行了拔罐法概述,指出了其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的特点,从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两方面阐释了拔罐疗法的作用原理。针对荨麻疹的治疗,闫小宁教授从外因、内因两方面入手,介绍了多种拔罐法在治疗荨麻疹的应用,并讲解了荨麻疹的分型论证,阐述了风热外袭证、胃肠湿热证、气血亏虚证的差异化治疗。由来自首都医医院的李伯华教授带来“针罐结合治疗痤疮”。李伯华教授首先对痤疮的多种外治疗法及使用原则进行了梳理,在介绍了痤疮的分级和辩证分型后,提出要根据具体情况,针罐结合,选用最合适的外治疗法,并分享了拔罐的一些技巧。由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的郭菲教授带来“针-罐治疗斑秃的临床实践”。郭菲教授从斑秃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指南入手,介绍了中医对斑秃的认识,围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和“直达病所”辩治要点进行了阐释,接着指明了针罐治疗的时机。郭菲医生指出:针罐结合,提质增效;中西结合,病症同治。由医院/同医院的张莹教授带来“走罐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张莹教授首先介绍了拔罐法的渊源和演变,结合中医治疗专家共识,点明了走罐法不同操作方式的利弊,并对走罐法的操作方式和手法提出了独特见解。张莹教授结合临床实例介绍了走罐法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功效,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走罐疗法治疗斑块状银屑病进行了展望。由来自南医院的曲永彬教授带来“刺血拔罐在湿疹治疗上的运用与思考”,曲永彬主任在对湿疹进行概述后,对湿疹的核心病机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曲永彬主任对刺血和拔罐的操作进行了讲解,并指出要对拔罐后的反应进行评定和注意刺血拔罐的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皮肤病适宜技术推广大会下半场——“火针专场”由来自南医院的罗光浦教授主持。

首先,由来自南医院的罗光浦教授带来“火针疗法”。罗光浦教授从火针疗法的历史沿革入手,介绍了火针疗法的功效和临床应用,指出火针疗法已经纳入中国银屑病、痤疮诊疗指南和白癜风中医治疗等专家共识。罗光浦教授提出火针疗法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是一门成熟的、值得推广应用的中医外治技术。医院的李领娥教授带来“火针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李领娥教授从火针治疗湿疹的原理入手,详细介绍了火针操作流程、“红、准、快”的操作要点和火针后注意事项。李领娥教授指出,火针施术间隔时间应视病情、针孔恢复情况及患者体质而定,并对火针治疗湿疹的优势进行总结。由来自广州中医院的林国华教授带来“岭南火针疗法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林国华教授首先介绍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岭南火针疗法,并详细介绍了其操作和独特的“温、通、补、清、消”的功效。针对带状疱疹,林国华教授从该疾病特点入手,阐述了岭南火针疗法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并拓展介绍了其相关临床研究和传承工作。由医院的张春红教授带来“火针联合治疗在中重度痤疮中的应用体会”。张春红教授首先对痤疮进行了介绍,结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指出需对痤疮进行个体化治疗。张春红教授总结了痤疮治疗的四大法宝:药物、果酸换肤、光动力疗法、中医特色疗法,并结合临床实例详细介绍了火针疗法的方法和其对中重度痤疮的治疗效果。张春红教授指出,火针联合药物治疗痤疮,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并且火针作为光动力治疗前的预处理能促进光敏剂的吸收,但同时也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