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一组由异常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胆炎症性疾病,根据自身免疫攻击对象的不同、免疫应答类型及临床表现特点的不同,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以及相互重叠的重叠综合征。近年,IgG4相关肝胆疾病也受到重视[1]。自20世纪90年代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织(IAIHG)公布了修订的AIH诊断标准[2]以及有关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标准以来,AIL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不断快速进展[3]。
就我国肝病整体结构而言,AILD所占比例较低。在21世纪初,临床对这类肝病普遍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少,使AILD的确诊存有许多困惑。二十年来,肝脏疾病的构成比发生了显著变化,AILD领域取得了很明显的进步。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国AILD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科研和临床两个方面对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作一回顾分析,从数据看发展,望对同行们有所帮助。
1我国AILD领域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发展
1.1二十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的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代表这个领域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发展水平,纵观年—年获得批准有关AILD的研究项目,可以欣喜地看到从数量和内容上所发生的显著变化。
笔者将所有获批项目按每5年一阶段作了分析比较(图1)。获批项目在数量上的变化一目了然:年—年获批项目仅有5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1项);首个项目获批于年,针对PBC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的研究(刘海英,第二*医大学);年3个项目立项,分别为PBC特异性抗体及靶抗原研究(仲人前,第二*医大学)、PBC的动物模型研究(李永哲,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实验性AIH发病机制方面研究(邱德凯,上海交通大学);年仅1项关于AIH特异性T淋巴细胞表位的研究(闫惠平,首都医科大学)。年—年有6个项目获批(面上项目5项,青年项目1项),其中5项有关PBC的基础研究,1项有关AIH的基础研究。这些数据反映出,在年—年的十年中,医院对AILD的认识还处在起步阶段,诊断必需的实验室、病理等技术手段尚不完善,临床确诊病例有限。因此,这个阶段的科学研究仅集中在少数起步比较早的单位。研究角度重点在认识自身抗体及其靶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及建立动物模型等相对初始层面的研究。
图1我国学者年—年获批AILD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变化趋势
而在年—年获批项目数量激增至54项,除了面上项目(26项)、青年基金(22项)外,还有重大研究计划2项、重点项目2项和其他项目2项。重点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开启了针对PBC的免疫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免疫生物治疗、间充质干细胞(MSC)干预作用的机制等深入研究;并有国家杰出青年项目获批(马雄,上海交通大学)。年—年获批项目44项,除了面上项目(16项)和青年基金项目(12项)外,有关PBC肝内免疫微环境研究的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和关于AIH发病机制研究的优秀青年项目(唐茹琦,上海交通大学)立项。很明显,年—年这个阶段是国内肝病领域对AILD普遍重视、诊疗水平显著提高的阶段,是AILD领域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一个发展阶段。
1.2我国学者二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AILD论文情况的变化趋势
除了国家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情况也是反映一个领域临床与科研发展的窗口。在国际学术方面,Gines教授在年于葡萄牙召开的“AutoimmuneLiverDiseasesintheLiver”专题会议上,援引Pubmed数据报告了五十年间全球AILD发表的论文情况,以每10年为1组计:年—年发表论文篇,年—年篇,年—年篇,年—年篇,年—年篇,年—年篇。这种成倍增加的趋势表明全球临床和基础研究者对这个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