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一
医院皮肤病研究所备战经验
我今年考上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院皮肤病研究所专硕。这里的皮肤科当然是全国最牛的!今年推免了3个,统招了12个专硕(扩招了1个)、3个学硕。
心态:不给自己留后路,我就是要去我的目标院校,绝不考虑找工作,绝不考虑调剂!破釜沉舟,一战到底!我把“南京皮研所”五个字贴在了我的水杯上,每天用它来激励自己不忘初心。
初试:我是从去年7月份正式开始准备考研的,因为我们学校要进行一个临床职业医师分阶段考试,6月初考完,之后又是专业英语和毕业英语考试,6月底结束。建议大家能早及早准备,现在是4月份,我觉得可以开始了。
西综:我的复习顺序是先是生理,病理和生化同步,内科和外科同步。7月份,复习生理,看了刘**的视频,看完一章视频(边看视频边做笔记),看一章课本,再看一章贺银成讲义,再做小红书(**园)上的真题。因为是第一科复习,没有经验,所以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8月份,用了20天时间,上午看病理,下午看生化,晚上做题(小红书)。病理建议看李*的视频,对着书划重点,看完视频再看一遍课本;生化看刘**,没有看课本,对着视频在贺银成讲义上划重点。8月20号到10月20号,两个月时间看内科和外科,交叉进行。内科看了刘**、隋*的视频,但最最最重要的是看完视频认认真真看一遍课本,再做小红书;外科看了李*的视频,没有看课本,我是把视频的内容抄了一遍,其实特别浪费时间,建议把讲义打印出来,再做小红书。11月份到考试,把西综又复习了一遍,看了李*团队的视频,这次是有重点的复习,并且加上重点知识的加强记忆。这次是把*皮书系统的做了一遍。邻近考试两三周还做了近两年的套题。小红书和*皮书都是真题,前者按章节,后者按系统。我的西综只看了两遍,还是觉得多看几遍会更好。西综考察的是掌握知识点的深度,所以要一遍一遍的理解。对了,8月底会出来新大纲,一定要对着大纲复习,不要复习偏了,每年都会增加新的知识点,大纲出来之前,看上一年的。每年的新增知识点一定要好好看,考的比较浅,很容易得分,但没看就是不会,今年我没好好看就有些吃亏。
英语和*治:穿插在西综复习之中,我考的不太好,就不说什么了,但一点很重要,对我来说,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我给英语和*治的时间太少,所以,虽然英语很简单,我还是得不了高分。而我的研友,我看着她把英语真题做的特别细,特别用功,人家就是比我考得高10多分。建议大家,早点准备,做好规划。
心得:考研无周末,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坚持下去,纵使不能%完成,但完成80%也不错;不要打迷糊战,困了就睡会儿,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白天精力充沛的学习;尽量群体学习,单独学习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无益而有害;学习烦了,就看会电影或者出去溜达溜达;坚持、专注。
复试:皮研所今年是3月28号下午2点-5点笔试专业知识20%和专业英语20%,中间休息15分钟;3月29号上午问诊(不需要写病历)和全身体格检查,总共占20%;3月30号按排名、先学硕后专硕进行面试40%。
专业知识:仍然是皮肤科课本足以。考了名词解释8个,每个5分,没记错的话,今年考了前带现象、天疱疮抗体、凋亡、变应性血管炎,Behcet综合征、无肌性皮肌炎、Ramsay-Hunt综合征、尼氏征;简答题3个,每个10分,考了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和诊治要点、斑贴试验的适应症和结果解读、艾滋病的皮肤表现;论述题2道,每道15分,外用药的剂型有哪些及皮肤科外用药剂型的选择、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标准。时间90分钟,最好自带手表,我把会的都写上了,感觉还不错。我是从初试成绩出来后开始看书的,看了两遍,背了N遍。
专业英语:时间也是90分钟,英译汉一篇2页半的英文文献,汉译英一段字左右。英译汉考了关于自噬现象的一篇文章,autophagy贯穿全文,只看皮肤科课本后面的索引是不够的,我之前看过消化系统的专业英语,-phag这个词根是吞的意思,所以我猜出来了。还考了脓疱型银屑病、白癜风等皮肤科专业英语,我把皮肤科课本后面索引的专业英语背了几遍,所以这些词都会。建议初试完休息半个月后,开始看所有系统的专业英语,如果初试成绩出来后才开始看,就只看皮肤科专业英语。汉译英一段关于日晒伤的介绍,不难。
问诊:8分钟问诊,不需要写门诊病历,分两个考场,我考的是一个肺结核的sp。我问完后,病人还问我,没钱拍胸片怎么办,老师问还有没有别的诊断,怎么排除,用哪些检查手段排除。因为之前技能培训的时候培训过,所以这块自我感觉表现的不错。老师也夸我了。
体格检查:10分钟全身体格检查,边说边做。我看了贺银成的视频,并且在我朋友身上练过几遍。
面试:中文自我介绍2~3分钟,之后围绕简历问了我一些问题,有你见过哪些皮肤病,说出某一个的诊断要点;描述一个皮肤科细胞的形态;为什么参加志愿者活动……总之很随意;最后抽纸条,英文小短文,阅读加翻译。我抽到一个关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吸引留学生的*策的两小段,很简单,除了两个地名,基本上都认识。我之前准备了中英文自我介绍各一篇,英语口语问题几十个,中文问题关于实习、热点、科研等等,但都没有用上,但是会让我进去面试的时候很有底气。建议大家都准备一下,每年面试都不一样,我们只要准备的充分,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怕。
我们今年也跟去年一样,分数很密集,初试复试都很重要,逆袭了3个人,很公平。所以,初试和复试都要好好准备,总成绩=初试*40%+复试*60%。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感谢在我考研过程中一直陪我,鼓励我的人。我想说,全力以赴的感觉真的很刺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最好的!天道酬勤,加油,学弟学妹们!
经验贴二
初试分报浙大普外科学硕考研经验
初试成绩:学硕,总分,英语71,*治77,西医。
报考院校:报考的事情,因为医学考研改革的缘故,专硕的西医综合仍然是国家统一命卷,大家相同的卷子,而学硕的西医综合则变成各个院校自主命题,考试范围和考试题型都不同,所以各个院校学硕的西医综合难度相差较大,容易形成两个极端,比如今年的上交的学硕,据说全大题,难度较大,大家普遍分数不高,又比如今年的浙大学硕,题型和往年统考的基本一致,也是A,B,X型题,都选择题,而且有较多贺银成上的真题,难度偏浅,和平时期末考的难度差不多,大家分数普遍不错(所以我考得比较高)。所以你在选择报考学硕时,要注意报考院校通知的大纲和考试范围,参考书目,题型等,不要等要考试了,发现自己复习的内容和要考的内容不一致,那就悲剧了。而专硕,是国家统一命卷,大家考得都一样,关系就不是太大了
学硕和专硕的区别:专硕是在研究生期间直接开始规培(反正浙大是这样),在医院里各个科室转,相当于进入临床工作了,学硕在研究生期间基本在实验室,很少接触临床,规培需要另外进行。不要问是不是考学硕以后就不能当医生了,我报的导师就是学硕毕业,医院的主任医师了。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报专硕不喜欢报学硕,至少我身边的是这样,也许是觉得研究生期间不进入临床而是做实验,白白浪费了时间,或者会淡忘学的临床知识,又或者觉得先工作以后再搞研究也不难啊。我觉得,你如果进入临床工作后,那真的是忙得团团转,真的会有那么多时间来开发自己的实验能力吗,实验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当然,如果你医院,医院,那早点工作,选择专硕是个不错的选择。医院,医院,要求都至少博士,对科研文章要求较高,那我建议你选择学硕,因为学硕升博士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总之,有多少付出以后就会有多少回报,不要觉得值得或者不值得。
报考的科室问题:有时候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尤其是招生名额少的科室,会有大小年的区别,比如说浙大去年肾内科29个人上线,最后划了科室线,还有9个人还是7个人复试,但名额只有3个,而今年肾内科总共只有4个人上线,分数普遍较低,没有去年那样扎堆的,。又比如今年浙大的骨科和心内啊肿瘤啊,也是这样,所以在报科室的时候,尤其是名额不多的科室,一定要三思,大小年的可能。当然浙大传染科每年都是上线人数少,比如今年一志愿报传染上线的就10个以内,名额有20来个,后来算上调剂,面试人数达到40多人,而且不保护一志愿,一视同仁,所以报传染也是不错的选择。
普外科复试:我报的是普外科,今年普外科复试分两天进行,第一天下午进行笔试,时间1小时,总分60分,首先进行英语听力(这个往年没有,我之前都没怎么准备过!!!),听力是听短文填空,总共30分,接着是中译英,今年是胰瘘,阑尾脓肿,动脉瘤,急性梗阻性胆管炎等,5个(还有一个记不得了),总共10分,往年还有缩写变成全拼,比如写出ERCP,TACE的全拼,不管中译英,还是缩写写全拼,都是专业相关的英语,事先准备后就能写出大部分,最后是两道中文的大题,一个是斜疝和直疝的区别(这个好像以前也考过),一个是急性重型胰腺炎的外科手术指征,中文大题都还算简单的。第二天下午进行面试,面试大家都穿正装,5个人一组,然后一个个进去。你的对面是郑院士,两边有10几个导师。进去后,先念一段英文短文,大概来个词,内容和普外科专业相关(这是废话),今年是门脉高压侧支循环扩张方面,要求念得通顺就好,不用翻译。然后郑院士问问题,其他导师不开口,问的都和专业知识无关,都是些个人方面的,比如你是哪里人,本科哪里读的,外科哪里实习的,实习经历,为什么报普外科等。反正学硕是这样的,所以基本1个人2分钟不到就出来了,专硕时间长点,内容不详。最后结束后老师们讨论,按医院分批叫人进去,感觉最后基本是按初试成绩录取的,所以还算公平,不管外校还是本校都是一样。
西医复习: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你不能指望平时都不看书,考前1个多月刷题能取得好成绩。因为西医内容多,光靠刷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我是考研半年多前就开始准备的,对于需不需要买一大堆辅导资料,这个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我并不建议买一大堆,因为买得很多,你平均下来花在每一样上的时间就少了,不一定能吃透里面的内容,有时候可能还会记忆混乱,贵精不贵多。因为浙大学硕今年的大纲与往年的统考大纲差不多,只是外科学就剩下总论部分,所以我是按往年统考的复习习惯,主要用贺银成和书本的,贺银成里面基本知识点都有,你多看几遍,把里面的内容吃透,把基础打牢,最后的分数是不会太差的。当然,有些知识点书本上有,贺银成上没有。所以我主要看贺银成,后期生理部分和内外科我会翻翻书,病理和生化我书翻得比较少。北医的绿皮书我也买了,我是复习得差不多了当模拟题写一写。至于北医的紫皮书,我觉得内容实在太多太广了,你把它做一遍,相当于把书本角角落落翻一遍,时间不多的话我并不是很建议。总之,努力是不会辜负你的,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你不能指望付出很少就能获得很大的成果,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请你一定要告诉我。
联系导师的建议:我建议最好报考前就通过邮件或者其他方式与心目中的导师联系(联系方式可以通过学长学姐或者论文作者邮箱等方式获得),因为也许你报考的导师今年没有招生计划,或者只有学硕名额或者只有专硕名额,或者已经有人提前联系了,你可以了解到相关的信息,别等考完后联系发现你想报的导师今年不招生,只能临时换目标,提前联系也能给导师留下个印象。因为我是本校的,所以考试前我就和导师见面明确提出我想报他,我报的导师也很好,给我介绍了他今年的招生计划,更喜欢学硕还是专硕(一般导师都比较喜欢学硕),还说了我如果上了研究生后的规划等问题。初试成绩出来后也得联系导师(你又不是多重要,非得招你不可,当然你排第一当我没说),有可能的话可以和导师面基,这样更好。
经验贴三
阜外内科小三门及人文医学备考经验
这篇文章重点讲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人文医学的学习方法。作文基础学科,内容具有相似性,相互贯通。比如说生理学、生化学的信号转导是相辅相成的,生化学和病理学的肿瘤分子机制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只有把基础学科打扎实了,才能真正进攻临床医学的难题!我第一年考中大的时候主要失误就是生化学和病理学丢分比较严重,第二年的时候由于针对弱点突破,所以基础学科仅失掉了不到15分。所以,怎么强调基础学科也不为过!因为大家都可以拿到的分数,你却没拿到,是不可能拿高分的。
生理学:这门学科是偏理性的、逻辑比较强,必须要广泛联系,深入推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这条主线紧密联系各个章节。要学会逻辑推理,很多考试内容不是课本上面的原话,而是经过自己的推理才知道答案的。所以,在这里强调一下考研是真正强调能力的,并不在于看书的多少遍,而是看你否具有这种思维习惯。生理并没有使用什么参考书,大二的时候学校那本白皮书编得挺不错的,当年认真对待的话做起题来也是得心应手的。生理学的英文教材阅读是挺仔细的,为复试英文打下基础。今年的复试英译中就是和生理相关的,万万想不到当年无意中看的生理学专业英语竟可以在复试的时候大展身手。
生化学:并不强调死记硬背,三大代谢要非常熟悉,要把关键酶的调节理解清楚,正性调节还是负性调节一定要从人体是一个整体出发去推理,不然容易误入歧途。除了F-1,6-BP对PFK-1是正反馈外,其他反应基本都是产物的负反馈。而且三大物质代谢相互影响,各种激素的调节,一定要把思路理顺,思维简图是最好方法,图片在上篇推文已经给大家了。三大物质合成考得并不多见,但是也要了解,毕竟是考纲内容。一定要有科研的兴趣,对分子机制、肿瘤的分子机制、基因重组这些高新知识认真学习,以后肯定有用的。还是那句话,一定要有探索精神,越是疑难的问题一定要肯花时间去学习。不然,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医学就会与你渐行渐远了。
病理学:和解剖学学习类似,紧密联系临床,同时注意形态学的学习。只有把病理的图记住了,才能真正理解病理,所以大三的时候上实验课要认真,最好有一本图谱。每个系统的病理大抵分成炎症、肿瘤、外伤、坏死、损伤和修复的。所以要把总论学习好,然后各论联系总论来学习,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掌握共性,记住个性。比如说,一旦说到炎症,肯定第一时间要想到“红肿热痛”,临床也是这么分析的。病理使用了英文版的病例学习型病理学教材。
人文医学:这个复习起来比较简单!没有上大四的同学可以认真学习《医学伦理学》,快考研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傲视天鹰的视频,结合贺银成的讲义,看完就基本懂了一半!接下来就是刷题,把医教园的题目刷一遍。基本能够做的就是这些了,因为是考纲新增内容,所以大家也不知道命题人想怎么考。结果今年考得最难的可能就是它了。
总结,基础医学一定要联系临床来学习,没有临床意义的基础医学是毫无价值的,同样的没有考试价值,要好好理解基础医学的临床上面的意义,只有这样子才能融会贯通。平时,多思考,勤于总结,一定不会错的!
交大、复旦绝对高分学员
北医外科、生理、生化名师
尽在上海迦萨“端午集训”免费体验活动
赶紧扫码预约吧(老师24时内和你联系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